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 既有从北到南雪白的“花雨雪国”,也有森林遮住原野的鲁莽高原,还有干旱少雨、人迹罕至的拉贾斯坦沙漠。 由于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气候,印度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气温在30以上,干燥少雨,干旱频发。 长期以来,印度人民开始在生产生活中收集雨水。 雨水收集系统
的装置和运输系统在印度随处可见,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对印度这样一个拥有10亿以上人口、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来说,尽可能多地收集和再利用身边的雨水已成为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措施。
在印度,许多家庭直接将雨水从自家屋顶导入院内蓄水池。 通常,雨季收集的雨水几乎能满足全年对水的要求。 因此,很多农民在建造新房子时,事先预留了建造蓄水池的地方。 建造蓄水池时,他们在池塘里放置玉石和粗砂,雨水经过砂石的简单过滤,就可以饮用。 在屋顶上,为了接受从屋顶流下来的雨水,通过导管进入地面蓄水池,主要设计突出的沟是很常见的。 在村子的空旷地方,农民用水泥、砖等材料建造简单的储水槽,主要用于农作物灌溉。
在印度一些大中城市,高架高架桥还帮助雨水收集。 市政部门在许多比较宽的立交桥下建造了大型蓄水池。
一旦充满雨,就会顺着陆桥两侧的排水沟直接流入桥下的池塘。 不要小看这些雨水。 基本上可以满足城市绿地的灌溉需求。 一些大型广场、操场、机场等,一般也建成宽约2尺、深1尺多的引水道,将雨水引入附近的储水槽。
对印度来说,由于68%的土地依赖变化无常的降雨和自然界,开发科学的微型集水区将成为许多农村实现持续抗旱的有效途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印度的一些农村在政府的组织和帮助下,开始建立不同规模的水区,尽可能把雨水储存起来。目前已有数以千计的村庄实施这一措施,不少地方因此摆脱了依赖罐车运水的历史。与此同时,印度还投入大量资金建造大中型水库。10多年来,印度在建造大中型水库方面花费了8500多亿卢比,使得土地灌溉面积达到了近32%。然而,在印度建造一座新的大型水库成本较高,每公顷土地的投资需要8万至10万卢比,而开发一个对生态无害的微型集水区,灌溉每公顷土地的费用仅为6000至1万卢比。为此,印度政府做出新的规定:只有在为了节约能源和蓄水而必须建造的地方,才批准兴建大型水库。
在印度许多地区,鼓励收集雨水是当地政府的一贯方针。在一些贫穷边远地区,地方政府通过政府投资、居民自己筹资以及民间捐资等手段,为农民修建了不少雨水收集设施。一些大型的雨水接收装置还派专人管理,统一分配用水。为了节约用水,印度政府专门成立了水资源部,对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
2005年,被称为水资源领域“诺贝尔奖”的“斯德哥尔摩年度水奖”颁发给了印度科学和环境机构,以表彰其成立25年来对于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就。印度科学和环境机构何以获得此项殊荣?原来在过去的20多年里,该机构创造性地开发出一整套对雨水进行收集、过滤、沉淀和清洁的方法,通过在农村建造水池、池塘、人工湖泊等,积蓄雨水。不仅如此,该机构还针对很多城市地下水开采过度的现状,把古老的雨水储蓄技术也搬到了城市:通过在屋顶设置雨水采集箱、在地面设立雨水过滤箱等措施,把洁净的雨水导入地下水井,建立起一套循环利用水资源的简易系统。
统计数据显示,印度鼓励雨水收集系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据印度雨水收集组织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称,通过充分收集及利用雨水,印度一些城市的地下水位稳定上升。新德里11个雨水收集项目资料显示,两年中该市地下水位上升了5米—10米。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未开展雨水收集区域的地下水位仍然呈下降趋势。报告认为,不“捕捉”雨水是一种国家性浪费,以新德里为例,年降雨量为611毫米,假定收集效率是50%,每年可收集4500亿升水,相当于整个城市水需求量的35%左右。
目前雨水收集的使用,体现了绿色环保的价值。当然,我们需要知道是雨水收集地点也是有明确要求的,并不是盲目进行。首先,常用的就是屋面雨水的收集。主要是被运用在城市地区,高密度的屋面间所产生的倾斜度,能够较为简单的收集雨水,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使用成本。再有就是渗透收集雨水方式,主要是借用地面渗透的作用来完成雨水的自然回灌,补充地下水目的。当然,公路收集也是一种使用比较常见的方式,通过道路两旁的绿化带进行收集,而直接用于城市绿化。
在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前提下,在城市的雨水收集系统利用中,需要加强人们的雨水利用意识,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由快速疏排为主转化为综合利用。对此需要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例如:在社区里进行市民讲座活动,安排相应的节水讲课,让人们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同时讲授雨水利用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教会一些市民力所能及的利用雨水的知识,在城市学生的课本中,也应涉及相关的知识点,告诉我们的下一代,该如何学会利用保护我们的水资源。